当前位置:首页 > PHP文摘 > 列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发布:smiling 来源: PHP粉丝网  添加日期:2023-03-12 08:31:59 浏览: 评论:0 

一九八三年在工程队干活,小工干一天每日2.5元一3元,砌墙师傅每日5元,每日工作不少14小时,只有打桩算加班。现在的小工每日300元以上,师傅每日500元一800元。联想当年的万元户,对百姓真是天文数字!

当年我们镇的首富有8000元的信用社存款,每当过年过节县乡领导都去慰问。听说县里首富是个搞火车皮的,家里两万元。对照现在县里首富最少也上亿了。就是在当下也很牛,非常了不得。

网友二:

这是一个对当年的历史不了解的问题。

80年代的万元户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要多牛皮就有多牛皮。因为那个时期中国还没有转入消费经济,通货膨胀还没有起来,物价在有计划的上长;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外国新技术的产品市场上刚刚露头,那是100元收入养一大家子人的最后时期。例如那个时候的什锦汽水非常好喝,汽非常足,口味非常爽,一个人喝一瓶汽水很困难,会被汽顶住,价格却非常便宜。同时,市面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汽水,叫做野力,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和各种口味的,汽不足,口感也不好,但它是外国的调和技术生产的,迎合了当时的年轻人消费崇外的心理,硬把中国的传统汽水挤掉了,失传了。中国很多优秀的产品,现在见不到了,都是走了这样的一条自我抛弃的路径,很令人惋惜。

像这种汽水企业的小老板就是万元户,还有很多开饭店的、倒卖小商品和服装的、江浙一带的人到北方开眼镜店的,也都成了万元户,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俩。那时候一个讲师的收入也就100元左右,一个万元户的收入,相当于八九个讲师的收入,因此l迅速掀起了全民经商潮,对公职人员给政策鼓励下海,学校的地位和教师的地位骤然下降,有十几年的时间相当尴尬。

我说了半天,这些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事情,富豪都是城市里的富豪,万元户都是城市里的万元户,农村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就先说一说城市里的万元户。

至于农村的万元户,那个时候是没有的(少数沿海进料加工区的农民除外,走了集体主义道路的天下第一村除外),农村真正出现万元户,那就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一部分村长,我围着庄园走一圈要一小时以上)。

农村为什么没有万元户?80年代初,农民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机会,土地承包农民单干,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每人并分不到多少耕地,平均的话也就是每人一亩三分地,一年收一茬那是很可怜的了,一年收两茬要稍好一些。那个时候的物价水平相当的低,我们计算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出不了万元户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当年作为包产到户典型的小岗村是人均5亩地,周家庄和南街村分别是人均1.57亩地和人均0.14亩地。小岗村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南街村和周家庄却是扎脖子的状态,所以这一社一队经过层层申请和批准又重新搞起了社队集体经济。以小麦为例,80年代收购价格0.2元左右一斤,目前的小麦收购价在1.2元左右一斤,80年代与今天相比差了七倍左右,以当年和现今的收益标准计算,小岗村种地年收益可以人均实现857元(现今是6000元),周家庄人均实现257元(现今是1800元),南街村是24元(现今是168元),只有条件优越的小岗村勉强进入温饱,但距离万元户还有十万八千里,20多年后才刚刚脱贫。

所以,在80年代那种一亩三分地的经济平台上,以单干的生产方式是无法产生万元户的。

网友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约是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年间,也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包干到户后的几年前后,国家号召农民奔小康,大喊小康经济的时候,鼓励农民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在农村一些有经济头脑,有聪明才智的人,率先在农村大搞乡村经济,农村万元户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冒出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那个时候,我是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五家报纸电台的特约通讯员,经常东跑西赶的去拜访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人。于是,我就发现我们罗田县匡河镇落令河村有两个“暴发户”,一个是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方时珍(退伍军人,现已故),一个是靠办养猪场养猪爆发的汪坤元(后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已故)。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先后我专门拜访这两位农村“冒尖户”,经过实地采访,现场算账,养蚕人方时珍,年纯收入达到了一万三千元。养猪人汪坤元,年收入达到了一万六千五百元。方时珍和汪坤元的事迹,我以人物通讯的题材《富路出自深山里》,《他在一片废墟上找到了绿色的希望》发表在当时的《黄冈报》、《罗田科技报》、《罗田人民广播》上,就因为我的报道,引起了县乡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曾经因为“万元户”轰动一时。

要知道,那个时候我在一家企业上班,月工资才50元,平均每日工资才不到1.7元,那时我上餐馆吃早餐:两根油条,一碗粥,只要0.2元钱,农村一个大工一天的工资才只有2块钱,一斤猪肉才只要一元钱,按现在时值换算,这两个万元户一年的纯收入,相当于现在40万元左右。再说,那个时候,农村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的问题,谈钱,特别是谈万元,简直是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而他们两个年轻的农民却做到了。

可想而知,那时的万元户有多厉害,多牛逼。

网友四:

凡是从上世纪80年代过来的人都目睹过这样的场面,当时农村的万元户凤毛麟角,在我们这儿就是那些胆大,抓住了当机遇有的办起了砖瓦厂,有的办起了木器加工厂,更有甚至提前迈入了城镇的个体户行列,才早一步跨入了万元户的行列。正因为如此才显得高人一等。他们要多风光有多风光,要多牛逼有多牛逼。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首先是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特意大加表彰。当时国家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带动其他的人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就在每一个地方树立典型,层层选拔万元户,级级召开经验交流大会,披红戴花,游街显摆,进行表彰奖励,真有点像古代中了状元的人一样风光。

其次令人敬仰。当年凡是被评为万元户的人,只要开了会,在大街上显摆之后便名扬乡里 。在他所生活的区域,可以说人人对他刮目相看,个个心里佩服之至。如果没有对象,好多姑娘便主动去追求;如果家里有儿女的,上门攀亲者便会络绎不绝,瑞尼众里选优。

第三,前来取经的便会络绎不绝。而且来者都不会空手,多多少少都携带着自己认为很满意的很体面的礼品,求这位万元户传经送宝,带他们脱贫致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第四,办任何事情一路绿灯。由于是典型,由于有了钱,人们便刮目相看,政府的官员见了他们都会点头哈腰,他们贷款啊办什么项目等等,所有的手续都是一路绿灯,没有任何人作难他,而且许多人会点头哈腰的主动去替他办理,目的就是想攀附这样一个有本事的人,然后有机会也跟着发家致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第五,生活条件大加改善。他们最早在农村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或者楼房,他们骑上了自行车,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买到了,当年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的黑白电视机或者彩电,人前傲气十足,志高气扬。这些早一步跨入万元户的人,自从出了名在人面前腰就粗了,起来身板就直了起来,说话的声音也是硬气起来了。他们为了装点门面,不但穿着时兴,而且抽着好烟,皮鞋也穿上了,动不动就携带全家进饭店搓一顿……我们这里就是这样的。当年的那些万元户可以说出尽了风头。

如果你还不熟悉的话,不妨在网上看一看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被评为万元户之后享受到的风光,那种情景便会一目了然。

网友五: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那可是相当的牛。不过那时的万元户也罕见,犹如凤毛麟角。

那个年代,城里的普通工人工资也就四十几元,普通干部的工资低于工人工资。

那个年代,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还享受助学金,基本不用父母资助多少,中小学生也收取几元的学杂费,年轻人结婚没有房贷等压力,消费也很低,物价平稳。所以万元户很是让人羡慕!

网友六:

八十年代的万元户相当牛逼。

像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他还是假的冒尖户,得表彰后他开起双水村第一家企业制砖厂:于是他们村就有了活钱。现实中的万元户,至少可实现吃肉自由,那会儿市场上煮肉仅八毛几一斤。

那时我媳妇儿家开了个食店。早晨买十块钱猪肉,再打一锅豆花,就可以经营寒天。寒天卖一天有十来块钱利润,但一家人的伙食费却省下了。赶场天的猪肉消耗多点,那天至少要一个猪后腿和两三锅豆花,利润自然就多些。

记得我结婚(八四年)用了五百块钱左右。后来做实木家具用了八百块,请亲家的舅子帮我做的。柏木的柱子杉木的板子,漆土漆用了六十块,土漆漆了三遍:据说这样可防潮防火。的确,那次小舅兄帮我看建房工地,停电了,他把六十瓦的白炽灯从窗外拉回。他却忘了抽插座,电灯把写字台侧面烤糊了。

写字台仅烤穿一个洞。因为漆的土漆就没燃起来。那时的一万块钱,做栋砖平房没问题。像我八七年建的两楼一底砖房,地基较牢实做的瓦盖,还有二十多个平方的厨房,才用钱两万多点。平时我抽烟抽精迎春,后来却抽红塔山阿诗玛,当然算牛逼的了。

网友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一套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三部曲,是当年很受喜欢的,尤其是徐沛东作曲的电视剧插曲“再也不能这样活”,“苦乐年华”,“篱笆墙的影子”,更是风靡大街小巷。这部电视局用相当写实的手法演绎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变化的深刻历程,也展示了农民告别贫困,走向小康的具体过程。第一部戏里,首先介绍的就是葛茂源老汉四儿子的不同状态和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不同选择,大儿子金锁毅然决然赶大车进城拉脚挣钱,这是过去完全不可能的事,二儿子银锁用一部照相机走街串户给人家照相挣钱,这也是他们过去不可想象的,邻居小庚用池塘养鱼,苏小个子跑买卖……所有的人都被一中热浪冲击着,纷纷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摆脱身上的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剧情演绎到最后,葛茂源老汉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他家继苏小个子,小庚之后,第三家拥有一万元的家庭,那份骄傲和自豪,让我们牢记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我们自己家何时成为万元户已经不可考了,反正那时候万元户已经不是什么富裕家庭的代名词了。但我依然清楚,只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实行以后,农民的生活才开始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网友八:

记得我们老家是在80年以后,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包干后农民开始有了生产自主权,也有了多余的时间,以及自由选择做什么的权力,从此搞工副业的、经商的、外出打工的才多了起来。

我第一次接触万元户是在1986年,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做矿石生意的老板,开始认识时他已经不只是万元户,而是年收入十几万的大老板,当时这个老板有多风光呢?

一、他有一辆桑塔纳轿车,出门自己开车。那时候县委书记、县长也是乘坐这种车。他的亲戚朋友、往来的官员老板,有事都要借他的车来撑门面。

二、他和县里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平时都是称兄道弟,组织饭局都是由分管县长出面,可以说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在他那里基本没有难事。

三、镇长、镇上的书记都把他象神一样供着,各种荣誉证书每年不下十几个,镇上有些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还要请他出面帮忙。

四、那时候的公职人员,一年拿不到千数块钱,别人和他借钱,出手就是500、1000元,5000、6000元的也有,所以,他有很多有权有势的朋友。

五、因为朋友多、应酬多,县城里的大小饭店,他都可以签单赊账,提起他的名字,饭店老板没有不认识的。

六、他借着这种便利,在县有关部门、镇上安插了许多亲戚朋友,有些以后还掌握了一些权力,所以他经商的路子一直走得很顺。

七、他每年春节后,都要在县招待所集中请一次客,都是重要客户和地方官员,参加人员有200多人,礼品加招待费将近三万元。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单位有近四十人,每年的办公支出也就是这个数。

八、那一年,他的弟弟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帮他一起管企业,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光相亲就有二十多个,最后定了乡镇企业局局长的侄女。

九、因为厂子办得好、挣钱多,曾经连续五年被推荐到省里接受表彰,受到过省委书记的接见。

十、因为是村办企业个人承包,有三任村支书倒在他的任期内,两个坐牢,一个被镇党委免职。

Tags: 八十年代万元户 80年代万元户

分享到: